## 資產減損是什麼?理解其核心定義與會計目的
商業世界變化迅速,企業手中的資產價值也會隨之波動。當經濟環境、產業動態或資產狀況出現重大轉變,導致資產在帳上的價值超過它實際能帶來的回報時,就需要進行資產減損處理。搞清楚資產減損的含義,對財務從業人員來說是基本功,對公司管理者與投資人則是評估企業狀況的利器。
資產減損的本質,是要讓企業的資產負債表更準確地呈現資產的真實情況。換句話說,如果一項資產的帳面數字已經高於它未來透過使用或出售所能產生的經濟利益,會計規則就會要求企業把帳面價值調整到可回收金額,這個調整過程稱為認列資產減損損失。這種做法遵循會計的穩健原則,目的是防止資產被過度評估,向股東、債權人等相關方提供更可靠的財務圖像。
國際會計準則第36號,在台灣對應國際財務報導準則第36號,是處理資產減損的核心規範。這套準則讓全球企業在檢查、記錄和披露資產減損時,使用統一的標準,從而提高報表的透明度和比較價值。

### 為何會發生資產減損?常見的內外部跡象
資產減損通常不是無端出現,而是受到內部或外部因素的推動,這些信號會提醒管理團隊檢查資產是否有價值損失的風險。
**內部跡象:**
* **資產實體損壞或閒置:** 像是因事故、自然災害或年久失修導致資產受損,或長時間不用而喪失生產潛力。
* **資產用途或營運模式轉變:** 公司決定停用某資產、轉售它,或改換生產功能,例如從主力設備變成後備角色。
* **資產表現低於預期:** 內部數據顯示,資產帶來的現金流或營業成果遠不及原計劃,甚至連年虧損。
* **資產壽命或殘餘價值變動:** 技術革新或市場需求轉移,讓資產的使用期限縮短,或預期賣出價錢變低。
**外部跡象:**
* **市場價格持續下滑:** 資產的公允價值明顯且持久地低於帳面價值,這可能源自產業低迷、競爭壓力加大或需求萎縮。
* **技術陳舊或產品過時:** 產業科技飛速發展,讓現有資產如特定機器或軟體失去優勢,價值銳減。
* **利率走高或市場回報率上升:** 借貸成本增加,推升未來現金流的折現率,從而壓低資產的使用價值。
* **法規或經濟大環境改變:** 政策調整、環保規定收緊,或整體經濟衰退,都可能削弱資產的運作效能或獲利前景。
這些跡象只是警報,當它們浮現時,企業需展開進一步的減損檢驗,確認是否真的要記錄損失,而不是一發現就馬上行動。舉例來說,在疫情期間許多零售業的店面資產,就因外部環境劇變而觸發這類評估,幫助企業及時調整策略。

## 資產減損的評估流程:如何判斷與衡量?
一旦察覺內外部信號暗示資產可能貶值,企業就得啟動系統化的評估程序,來決定是否記錄減損損失,以及損失規模。這套流程的重點,在於對比資產的帳面金額與可回收金額。
### 可回收金額是什麼?兩種衡量方式詳解
可回收金額,簡單講,就是企業從資產持續使用或最終出售中,能拿到的最大金額。根據國際會計準則第36號的規定,這是公允價值減處分成本,以及使用價值中取高的那個。
1. **公允價值減處分成本:**
這代表如果現在賣掉資產,扣除相關費用後的淨收益。
* **公允價值:** 在有活絡市場的情況下,是買賣雙方公平交易的價格;若無市場,則靠估值模型推算。
* **處分成本:** 出售過程的額外開支,如仲介費、律師費或拆除成本。
* **計算方式:** 公允價值減去處分成本。
2. **使用價值:**
這是資產在繼續運用並最終處置時,預期未來現金流的現值。計算起來頗具主觀性,是整個減損測試最棘手的環節。
* **未來現金流量預測:** 基於管理層的合理估計,涵蓋資產剩餘經濟壽命的稅前現金進出,不含融資相關項目。
* **合適折現率:** 需考慮資金時間價值及資產獨有風險的稅前利率,常以企業加權平均資金成本或其他市場基準為基礎。
* **計算方式:** 用折現率將預測現金流轉換成現值。
在實務中,企業會分別算出公允價值減處分成本和使用價值,然後選高的作為可回收金額。這樣做能確保從最有利的角度看待資產價值,尤其在資產多功能的情況下,能提供更全面的評估。

### 資產減損損失的計算公式與原則
如果帳面金額超過可回收金額,就確認資產減損,企業須記錄相應損失。
**資產減損損失 = 資產帳面金額 – 可回收金額**
**範例:單一資產減損計算**
假設一家公司擁有一組機器設備,相關數據如下:
| 項目 | 金額 (新台幣) |
| :———– | :———— |
| 帳面金額 | 1,000,000 |
| 公允價值 | 750,000 |
| 處分成本 | 50,000 |
| 使用價值 | 780,000 |
1. **計算公允價值減處分成本:** 750,000 – 50,000 = 700,000
2. **確定可回收金額:** 取700,000與780,000中較高者,即780,000。
3. **計算資產減損損失:** 1,000,000 – 780,000 = 220,000
公司因此需認列220,000元的資產減損損失。這種計算不僅適用於單一資產,在集團企業中,也常見於更複雜的資產組合評估。
## 資產減損的會計處理與分錄範例
認列資產減損損失會直接衝擊財務報表,尤其在損益表和資產負債表上。損失會拉低當期利潤,同時壓縮資產價值。
### 單一資產的減損分錄示範
延續前例,公司對機器設備認列220,000元減損,其會計分錄為:
| 日期 | 會計科目 | 借方 (新台幣) | 貸方 (新台幣) |
| :— | :————— | :———— | :———— |
| X1/12/31 | 減損損失 – 機器設備 | 220,000 | |
| | 累計減損 – 機器設備 | | 220,000 |
| | *(認列機器設備減損損失)* | | |
* **減損損失:** 計入損益表的營業外或營業費用,減少當期淨利。
* **累計減損:** 作為資產負債表的減項,類似累計折舊,用來調低資產帳面價值。之後的折舊或攤銷,將以調整後價值為基數重算。
在實際操作中,這類分錄有助企業維持報表的一致性,尤其當資產涉及國際業務時,更需嚴格遵守準則。
### 現金產生單位(CGU)的減損分配
有時單一資產無法獨立產生現金,或其流量難以分割,此時國際會計準則第36號要求將資產群組成現金產生單位,並以此為單位測試。現金產生單位是最小能獨立產生現金流入的資產組合,例如一家商店的店面、設備和存貨可視為一體。
CGU減損時,損失分配順序是:
1. **先抵銷商譽:** 若單位內有商譽,損失全數先扣除商譽,直至歸零。商譽依賴整體單位表現,故優先吸收損失。
2. **再比例分攤其他資產:** 剩餘損失按其他資產帳面金額比例分配,但單一資產帳面不得低於其公允價值減處分成本、使用價值或零中最高者。
**範例:CGU減損分配**
某現金產生單位帳面總額2,000,000元,其中商譽300,000元、設備1,200,000元、廠房500,000元。可回收金額評估為1,500,000元。
1. **計算CGU減損損失:** 2,000,000 – 1,500,000 = 500,000元。
2. **分配減損損失:**
* **商譽:** 先扣300,000元,剩200,000元。
* **設備與廠房:** 按比例分攤200,000元。
* 設備比例:1,200,000 / 1,700,000 ≈ 0.7059,應攤141,180元。
* 廠房比例:500,000 / 1,700,000 ≈ 0.2941,應攤58,820元。
3. **會計分錄:**
| 日期 | 會計科目 | 借方 (新台幣) | 貸方 (新台幣) |
| :— | :————— | :———— | :———— |
| X1/12/31 | 減損損失 | 500,000 | |
| | 累計減損 – 商譽 | | 300,000 |
| | 累計減損 – 設備 | | 141,180 |
| | 累計減損 – 廠房 | | 58,820 |
| | *(認列CGU減損損失並分配)* | | |
這種分配方式確保損失公平分擔,同時保護資產的最低價值,尤其在併購後的商譽處理上,實務中常見於大型企業的年度審計。
## 資產減損的迴轉:條件、限制與會計處理
資產減損不是永久的。如果原先的損失原因消退,資產價值回升,企業在特定情形下可逆轉先前損失。
### 減損迴轉的條件與上限
1. **損失原因減弱:** 需有明確內外部證據,證明原減損因素已消失或影響變小,例如市場復甦、技術升級讓資產重獲價值,或政策轉向有利。
2. **可回收金額上升:** 因因素改變,資產可回收金額明顯高於減損後帳面。
3. **迴轉上限:** 逆轉金額有限制,資產帳面不得超過「無減損情況下」扣除正常折舊後的價值,避免過度抬高。
**範例:減損迴轉上限計算**
一台機器原始成本1,000,000元,使用10年、無殘值、直線折舊。
* 第一年末:帳面從900,000元減至700,000元,認列200,000元損失。
* 第二年末:原因消失,可回收金額升至850,000元。
**計算迴轉上限:**
無減損情況下,第二年末帳面:1,000,000 – 200,000 = 800,000元。
**計算可迴轉金額:**
現帳面700,000元,可回收850,000元,理論迴轉150,000元。但上限800,000元,故實際迴轉100,000元(800,000 – 700,000)。
在科技產業,這類迴轉常見於設備升級後,幫助企業反映正面變化,但需嚴格驗證證據。
### 減損迴轉的會計分錄與對財報的影響
以上述範例,迴轉100,000元,分錄為:
| 日期 | 會計科目 | 借方 (新台幣) | 貸方 (新台幣) |
| :— | :————— | :———— | :———— |
| X2/12/31 | 累計減損 – 機器設備 | 100,000 | |
| | 減損迴轉利益 | | 100,000 |
| | *(認列機器設備減損迴轉利益)* | | |
* **累計減損:** 減少貸方,資產價值回升。
* **減損迴轉利益:** 計入損益表營業外收益,提升淨利。
影響包括:損益表淨利增加,資產負債表資產與權益上升。商譽減損則不可迴轉,因其價值難獨立驗證,詳見國際會計準則第36號(IAS 36)。
## 資產減損的實務應用與影響:不只會計,更是經營決策關鍵
資產減損遠不止報表調整,它是企業運作、市場變遷與策略優化的晴雨表。對管理者,這是檢討投資與資產效率的時刻;對投資人,這是洞察公司實力的線索。
### 資產減損對企業財報與投資者的影響
1. **淨利壓力:** 損失直入損益表,壓縮利潤,可能轉虧,影響每股盈餘與股價。
2. **資產負債表變動:** 資產價值下滑,權益減少,負債比率升,可能礙融資。
3. **比率惡化:** ROA、ROE、流動比率等指標受拖累,信用評級易降。
4. **投資警示:** 大額減損暗示管理不善或產業挑戰,投資人需剖析原因,如科技公司專利過時,需評估其創新力。
例如,近年能源轉型讓傳統油氣資產減損頻傳,投資人藉此調整持股策略。
### 資產減損與其他會計處理的區別
資產調整方式多元,減損易與折舊、攤銷或重估混淆,區分清楚有助理解。
| 特性 | 資產減損 (Impairment) | 折舊/攤銷 (Depreciation/Amortization) | 重估增值 (Revaluation Increment) |
| :——- | :—————————————————- | :————————————————- | :————————————————————- |
| **目的** | 反映資產價值永久性或非預期性下降,符合穩健原則。 | 依經濟效益消耗期間,系統性分攤資產成本。 | 反映資產價值預期性或非預期性上升,使其更接近公允價值。 |
| **觸發** | 減損跡象出現時進行評估。 | 資產開始使用時定期認列。 | 僅適用於特定資產類別(如不動產、廠房及設備),且公司採重估價模式。 |
| **影響** | 帳面價值降至可回收金額,認列減損損失。 | 帳面價值系統性減少,認列折舊/攤銷費用。 | 帳面價值上升,認列重估增值(列入其他綜合損益)。 |
| **性質** | 非經常性、非系統性,一次性或間歇性事件。 | 經常性、系統性,按照預設方法分攤。 | 非經常性,依市場價值變動而發生。 |
| **迴轉** | 符合條件可迴轉(商譽除外),上限為未減損時應有帳面金額。 | 不涉及迴轉。 | 可因後續減值而沖銷。 |
| **範例** | 工廠設備因市場需求銳減而閒置,價值大跌。 | 廠房每年依使用年限攤提成本。 | 土地因都市計畫變更,市場價值顯著上漲。 |
### 資產減損評估的實務挑戰與審計考量
減損評估實務上充滿難題,尤其可回收金額估計需主觀假設,這是審計焦點。
* **現金流預測主觀:** 涉及市場、經濟、產品週期等變數,小變動大影響。
* **折現率挑戰:** 需平衡時間價值與風險,依賴專業判斷與數據。
* **公允價值不確定:** 無市場資產如無形資產,需外部估價,模型有風險。
* **審計重點:** 審計師查核假設合理性、模型嚴謹度、數據可靠性,可能索取專家報告,確保符合IAS 36 (IFRS 36),真實反映價值。
在跨境企業,這類挑戰更顯,審計常需跨國協調。
## 結論:掌握資產減損,提升財務判斷力
資產減損是會計實務與管理決策的交會點。它促使企業定期檢視資產,及時修正報表,提供穩健的財務視野。
對會計人員,熟稔國際會計準則第36號/國際財務報導準則第36號的細節,是專業成長的基礎。對管理者與投資人,理解其影響,能助於精準決策,評量長期價值與風險。在動盪時代,追蹤準則演進與應用,將強化財務洞察。
資產減損與折舊有什麼不同?
資產減損發生在資產帳面價值超出可回收金額時,為因應非預期或永久價值下滑而一次性或偶發記錄的損失。相對地,折舊或攤銷是資產在預定壽命內,逐漸將成本轉為費用的常規程序。簡單比喻,減損像是突然的價值崩跌,折舊則是平穩的消耗過程。
哪些資產會受到資產減損的影響?房子也算嗎?
幾乎所有非流動資產都可能面臨資產減損,包括:
- **不動產、廠房及設備(房子、機器、廠房)**
- **投資性不動產**
- **無形資產(專利、商標、著作權、軟體等)**
- **商譽**
- **對子公司、聯營公司及合資的投資**
沒錯,房子若為企業固定資產或投資物,也適用。例如房市崩盤或房屋結構問題降低使用價值,都會引發評估。
資產減損損失會影響公司的現金流量嗎?
資產減損損失是非現金調整,只改動帳面,不直接動現金。但它會減損淨利,在間接法現金流量表中影響營運現金流。更關鍵的是,它往往預示資產未來現金產生能力減弱,這才是長期現金隱憂。
資產減損可以迴轉嗎?條件是什麼?
可以,除了商譽外,其他資產減損若條件允許可逆轉。主要需證明原損失原因已消退或減輕,且可回收金額明顯回升。但逆轉有上限,帳面不得超「無減損時」扣折舊後價值。
減損損失怎麼算?有簡單的計算範例嗎?
公式為:
減損損失 = 資產帳面金額 – 可回收金額
可回收金額取公允價值減處分成本與使用價值中較高者。
簡單範例:
- 設備帳面:NT$ 1,500,000
- 公允價值減處分成本:NT$ 1,000,000
- 使用價值:NT$ 1,200,000
可回收為1,200,000元,損失=1,500,000 – 1,200,000 = NT$ 300,000。
國際會計準則第36號(IAS 36)主要規範了哪些內容?
國際會計準則第36號(IAS 36),即國際財務報導準則第36號(IFRS 36),聚焦企業如何:
- 辨識減損跡象。
- 計算可回收金額(公允價值減處分成本與使用價值)。
- 記錄減損損失與分錄。
- 分配現金產生單位減損。
- 條件下逆轉損失。
- 揭露相關資訊。
目的是防資產高估,呈現真實價值。
投資者應該如何看待財報中的資產減損訊息?
投資人視減損為警示:
- **查原因:** 市場變、技術舊還是營運差?
- **辨性質:** 單次如災難,還是持續如衰退?
- **量影響:** 佔資產或利潤比例,評財務衝擊。
- **看前景:** 是否損害未來獲利與競爭。
頻繁大減損暗示問題,需慎評。
如果公司在財報上認列了資產減損,這代表什麼?
認列資產減損表示資產未來效益不如預期,或市場價值大降,導致:
- 淨利降,影響股價信心。
- 資產與權益減。
- 比率如ROA、負債率惡化。
雖非現金,但訊號資產或環境惡化,值得深挖。
商譽會發生資產減損嗎?如何處理?
會,商譽是減損重點。依IAS 36,不折舊但每年或有跡象時測試。若現金產生單位減損,損失先全扣商譽至零,且商譽減損不可逆轉。
資產減損會計處理準則的目的是什麼?
國際會計準則第36號/國際財務報導準則第36號旨在:
- **真實報表:** 防高估,帳面不超可回收。
- **穩健處理:** 保守記錄潛在損失。
- **可靠資訊:** 供利害關係人客觀數據。
- **比較統一:** 標準化全球處理,便於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