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支撐壓力是什麼?投資人必懂的關鍵概念
股票市場裡,支撐位和壓力位算是技術分析的入門磚,也是最扎實的基礎。它們不只是圖表上的幾條線,而是多頭空頭力量對抗的寫照,同時反映出投資大眾的心理預期。這些概念對擬定買進賣出的策略,以及控制風險來說,影響力可說是至關重要的。

簡單來說,支撐位就是股價一路下滑,來到某個價位時,買方力量突然湧現,擋住進一步的跌勢,甚至讓價格開始回升。這有點像地板一樣,股價碰觸後就彈起來。為什麼會這樣?通常是因為大家覺得這個價位已經很划算了,願意進場撿便宜,或者這裡累積了不少籌碼,變成買氣的潛在來源。
壓力位則是反過來,股價往上爬到某個價位,賣方開始出手,壓制漲勢,讓價格掉頭往下走。這就像天花板,頂到就穿不過去。這種情況多半是投資人覺得價格太高了,想賣掉套現,或者之前被套牢的人看到機會解套,形成賣壓的堆積。
搞懂這些支撐壓力之後,投資人就能在實際操作中派上用場。
- 找對買賣點: 股價靠近支撐位時,可以考慮進場買進;碰到壓力位,就想想是不是該賣出或減持部位。
- 訂定停損停利: 把這些關鍵價位當作參考,來設定出場的界線,這樣就能更好地管好交易風險。
- 察覺趨勢變化: 當支撐或壓力被打破時,往往是股價方向要轉彎的訊號。
不管你是長期抱股的投資客,還是愛短線進出的交易者,深入鑽研支撐壓力的辨識和計算方式,都是強化決策力的關鍵一步。
股票支撐壓力怎麼看?主流判斷方法解析
要辨別股票的支撐和壓力位,有好幾種常見的手法,每種都各有重點。不過,為了讓判斷更靠譜,最好把這些方法混著用。下面我們來細看這些實用技巧。

K線圖與型態分析:視覺判斷支撐壓力的基礎
K線圖是最直觀的分析利器,單看一根K線或幾根組合,就能看出買賣雙方的拉鋸,進而推測可能的支撐壓力區域。
- 長上影線或長下影線: 如果K線有長長的上影線,意思是價格一度衝高卻又回落,顯示上方賣壓沉重,變成壓力區;反之,長下影線表示價格探底後反彈,下方買氣強勁,形成支撐。
- 經典型態:
- 頭肩頂或頭肩底: 這些轉折型態的頸線,一旦型態完成,就可能變成重要的壓力或支撐線。
- M頭或W底: M頭的頸線被破後轉為壓力,W底的頸線被上破後則成支撐。
- 三角收斂或矩形整理: 在盤整階段,型態的上下邊線會當作支撐和壓力,當突破時,就暗示方向定了。
- 大量K線堆疊區: 股價在某價區晃盪許久,K線疊得厚厚的,這區的邊緣往往變成堅韌的支撐或壓力帶。
移動平均線:動態支撐壓力的重要指標
移動平均線能抹平股價的顛簸,動態地標出支撐壓力。常見的有短期如5日、10日線,中期20日、60日線,長期則是120日、240日線。
- 均線的支撐壓力功能: 在上漲走勢裡,股價拉回觸及均線(特別是中長線)時,常會被撐住繼續漲;在下跌趨勢中,反彈碰到均線就可能被壓回原形。
- 均線糾結與發散:
- 均線糾結: 不同週期的均線擠在一起,通常是市場在盤整,這塊區域就成了支撐壓力區。
- 均線發散: 均線往上拉開(多頭排列)代表漲勢強勁,下方線提供層層支撐;往下散開(空頭排列)則是跌勢猛,上方線形成多重壓力。
歷史高低點與趨勢線:價格記憶與趨勢軌跡
歷史高低點和趨勢線是從價格走勢來找支撐壓力,捕捉市場對某些價位的回憶。
- 歷史高點與低點: 之前的波段高點,在未來常變壓力,因為很多人可能在那裡被套,等著賣出解套;舊低點則常成支撐,大家覺得再跌到這裡就是買點。
- 趨勢線:
- 上升趨勢線: 連兩個以上低點畫出的上傾線,在漲勢中,股價回踩這裡通常有支撐。
- 下降趨勢線: 連高點畫出的下傾線,在跌勢中,反彈觸及就遇壓。
- 趨勢線的突破與跌破: 有效穿過或破掉趨勢線,往往是轉向的警訊,原線的位置也可能角色互換。
成交量:量價關係驗證支撐壓力強弱
成交量是確認支撐壓力可靠度的好幫手,量價配合能檢視這些位的強度。
- 支撐位: 股價滑到支撐附近,量如果縮小,賣壓減弱,可能就穩住;量放大且止跌上揚,支撐就更穩。
- 壓力位: 上漲到壓力邊緣,量萎縮表示動能弱,容易被擋;量爆增且突破,壓力就破了。
- 無量突破或跌破: 量小小就穿過或破掉,可能是假動作,風險高,要小心。
股票支撐壓力計算公式大公開:從理論到實務應用
比起光用眼睛看,用數學公式算出支撐壓力,能給更精準的點位,尤其對當沖或短線玩家來說,這些方法能加速決策。
Pivot Point(軸心點)計算:隔日與當沖交易的精準預測
Pivot Point 是外匯、期貨、股票市場的熱門工具,專門預測隔天或盤中關鍵位。它用前一天的開高低收數據,算出一堆支撐、壓力位和中樞點。
Pivot Point 的核心公式:
先算中樞點 P:
P = (前一日最高價 H + 前一日最低價 L + 前一日收盤價 C) / 3
然後用 P 推第一、第二壓力 R1、R2 和支撐 S1、S2:
R1 (第一壓力位) = (2 * P) - LS1 (第一支撐位) = (2 * P) - HR2 (第二壓力位) = P + (H - L)S2 (第二支撐位) = P - (H - L)
有些版本還加 R3、S3,但 R1/S1 和 R2/S2 最實用。部分方法也會加開盤價 O。
實際計算範例:
拿一檔股票前一天數據來說:
- 最高價 (H) = 105 元
- 最低價 (L) = 99 元
- 收盤價 (C) = 103 元
步驟如下:
- 算中樞點 (P):
P = (105 + 99 + 103) / 3 = 307 / 3 = 102.33 - 算第一壓力位 (R1):
R1 = (2 * 102.33) - 99 = 204.66 - 99 = 105.66 - 算第一支撐位 (S1):
S1 = (2 * 102.33) - 105 = 204.66 - 105 = 99.66 - 算第二壓力位 (R2):
R2 = 102.33 + (105 - 99) = 102.33 + 6 = 108.33 - 算第二支撐位 (S2):
S2 = 102.33 - (105 - 99) = 102.33 - 6 = 96.33
所以,隔天或盤中的重點位是:
- 壓力位:R2 (108.33), R1 (105.66)
- 中樞點:P (102.33)
- 支撐位:S1 (99.66), S2 (96.33)
當沖交易應用:
當沖者可以用這些位來佈局:
- 開盤與中樞的關係: 開盤高於 P,當天偏多;低於 P 則偏空。
- 進出場: 靠近 S1/S2 買進,到 R1/R2 賣出;突破 R1/R2 追多,到 S1/S2 破時放空。
- 停損停利: 用 S1/S2 或 R1/R2 當界線,比如 S1 買進,破 S2 就停損。
Pivot Point 算起來簡單又快,很多短線玩家愛用。想深挖,Investopedia 有詳細說明。
費波那契回撤(Fibonacci Retracement):黃金比例下的支撐壓力
費波那契回撤用費波那契數列的黃金比(如 0.382、0.5、0.618、0.786)來找潛在支撐壓力。它認為在趨勢裡,回檔或反彈常在這些比例位卡住。
費波那契數列與黃金比例:
數列是 1, 1, 2, 3, 5, 8, 13, 21, 34, 55…(每項是前兩項和)。大數時,一項除前項近 1.618,除後項近 0.618。其他比例如 0.236、0.382、0.5(雖非純費波,但常用)、0.786。
繪製費波那契回撤線:
關鍵是抓準波段高低點:
- 上升趨勢回撤: 從低點拉到高點,回撤線顯示下跌時的支撐位。
- 下降趨勢反彈: 從高點拉到低點,回撤線標出反彈時的壓力位。
常見回撤位分析:
- 0.236: 弱回撤,如果在這裡轉向,趨勢超強。
- 0.382: 重要位,常有初步支撐或壓力。
- 0.500: 中點,心理上很重要。
- 0.618: 黃金位,反轉機率高,破掉可能趨勢變。
- 0.786: 回撤到這裡,原始趨勢弱,反轉機會大。
應用範例:
假設股票從 80 元漲到 120 元,從 80 拉到 120 畫線,支撐可能在:
- 0.236 回撤:120 – (120 – 80) * 0.236 = 120 – 9.44 = 110.56 元
- 0.382 回撤:120 – (120 – 80) * 0.382 = 120 – 15.28 = 104.72 元
- 0.500 回撤:120 – (120 – 80) * 0.500 = 120 – 20 = 100 元
- 0.618 回撤:120 – (120 – 80) * 0.618 = 120 – 24.72 = 95.28 元
這些點是下跌時的潛在支撐,結合其他指標看反應,就能找買點。Fidelity 有更多細節。
在實際圖表上,從一個明顯的漲勢低點到高點畫線,就能看到這些比例位如何引導價格行為,像是市場在黃金比處猶豫不決。
實戰應用:如何運用支撐壓力計算提升交易勝率
學會判斷和計算支撐壓力後,重點是怎麼把這些變成真槍實彈的策略,提高勝率並管好風險。
買點判斷:在有效支撐位尋找進場機會
股價掉到關鍵支撐(不管是用 K 線、均線、歷史點,還是 Pivot 或費波計算的),就是買的機會。但別急著衝,要等其他訊號確認。
- 止跌跡象: 看 K 線有沒有鎚子線、吞沒底部或晨星等轉陽訊號。
- 量能支持: 支撐處止住時,量放大表示買盤來了。
- 指標佐證: KD 或 RSI 從超賣反轉金叉,MACD 在零下金叉,都能加分。
- 範例: 股票回踩費波 0.618 位,5 日線也撐住,K 線出長下影鎚子,KD 金叉,這是強買訊號。舉個真實案例,像台積電在過去低點時,常見這種多重支撐匯聚,引發反彈。
賣點判斷:壓力位或支撐跌破時的出場時機
賣點一樣關鍵,多在壓力位頂到,或支撐破掉時。
- 壓力位出場:
- 遇壓回落: 上攻壓力出長上影或黑 K,量縮,就減碼或鎖利。
- 指標背離: 價新高但 RSI 或 MACD 沒跟上,頂背離是賣訊。
- 支撐跌破出場(停損):
- 有效跌破: 大黑 K 帶量破支撐(如前低、均線、S1/S2),沒收復就停損。
- 趨勢反轉: 破支撐常意味轉空,從漲勢變跌勢。
風險管理:支撐壓力在停損停利設定上的應用
用支撐壓力設停損停利,是風險控管的精髓。
- 停損點設定:
- 依據支撐位: 支撐附近買進,停損設在略低處(如 S1 下)。破掉就表示邏輯錯,出場。
- 範例: S1 99.66 買,停損 S2 96.33 或 99 元。
- 停利點設定:
- 依據壓力位: 從支撐買,初步停利設在上方壓力(如 R1、前高、費波 0.382/0.618)。
- 分批停利: 到第一壓力部分賣,突破站穩再移到下一位。
- 風險報酬比: 先算停利停損空間,確保至少 1:1,最好 1:2,長期才穩賺。
舉例來說,在波動大的市場,設定這些點能避免情緒干擾,讓交易更理性。
支撐壓力計算工具與App推薦:輕鬆查詢個股數據
現在工具多得是,很多 App 已內建支撐壓力計算,不用自己動手,就能快速抓數據,大大省時省力。
這裡推薦幾類常用工具:
- 券商交易軟體與App: 台灣大券商如元大、富邦、永豐的 App,常有技術圖表,能畫趨勢線、費波,有些直接給 Pivot 結果。比如 三竹資訊 的股市 App(很多券商用它的底層),圖表工具齊全,一鍵畫費波或看自動點位。
- 專業看盤軟體:
- XQ全球贏家: 功能超強的看盤軟體,圖表可客製,輕鬆畫支撐壓力,還支援程式交易和自編指標,適合進階玩家。
- TradingView: 全球熱門圖表平台,涵蓋股票期貨外匯,即時報價加強大分析。畫費波趨勢線超易,社群還能學別人看法。
- 網頁版分析工具:
- Finviz(針對美股): 美股迷的首選,篩選器和圖表視覺化快,包含基本支撐壓力概況。
- 其他財經網站: 不少新聞或數據平台有個股技術報告,內含分析師或系統算的支撐壓力。
如何善用這些工具:
- 自動繪製: 大多能一鍵畫費波,選高低點就好。
- 指標疊加: 把 Pivot、均線放 K 線上,一眼看多重位。
- 歷史數據回測: 用過去資料驗證支撐壓力的準度,優化策略。
- 自訂警示: 設價警報,觸及關鍵位就通知,別錯過機會。
靠這些工具,分析變得輕鬆,你能把力氣花在策略和執行上。像是 TradingView 的社群分享,常有實戰案例,能加速學習曲線。
常見迷思與注意事項:讓你的支撐壓力判斷更精準
支撐壓力雖厲害,但別掉進陷阱,也要留意它的限制,這樣判斷才準。
- 支撐壓力並非絕對:
這些位不是鐵板一塊,供需變、重大新聞或突發事件都能打破。比如利多新聞一出,壓力位輕鬆過;利空來襲,多重支撐也守不住。所以,把它當「可能停頓或轉向」的區,而不是鐵律。
- 綜合多種指標判斷:
單用一種方法不夠穩,結合多工具確認才行。比如歷史低點加費波 0.618 再疊 5 日均線,支撐強度就上去了。多重共振,提高準頭。
- 支撐壓力轉換(S/R Flip):
重要觀念:壓力被強破後,常變新支撐;支撐被破後,轉成新壓力。這是心理轉變的結果。破後回測若撐住,確認多頭;破後反彈遇壓,確認空頭。
- 時間週期與支撐壓力的強度:
不同週期位有不同份量。週月線的比日小時線強。短線看日小週期,長線盯週月。建議大週期先看,再細到小,視野全。
- 市場心理的影響:
本質是眾人預期和行為的鏡子。觸及價位時,買賣湧現導致轉向。懂恐慌貪婪等情緒,就能更好分真假突破。
另外,記得在高波動期,如財報季,這些位更容易被事件推翻,需多加留意基本面。
總結:掌握支撐壓力,成為更聰明的投資者
支撐壓力的辨識與計算,是技術分析的根基,每個投資人都該跨過這關。從 K 線圖、移動平均、歷史點、趨勢線的目測,到 Pivot 軸心和費波回撤的精算,這些工具幫我們讀懂市場、猜價格走向。
這篇文章不只拆解各種方法,還強調實戰用處——找買賣點、設停損停利、控風險。加上實用工具 App,讓一切更順手。最關鍵的是,提醒大家支撐壓力不是神諭,要配其他指標、抓心理脈動,避開迷思。
抓牢核心、練熟技巧、靈活套用策略,你就能看清市場節奏,決策更準,變成自信滿滿的投資人。持續學、用力練,在股市風浪中穩步前進。
常見問題 (FAQ)
股票支撐壓力計算有哪些常用的公式?
支撐壓力計算的熱門公式主要是兩種:Pivot Point 軸心點,以及費波那契回撤。Pivot Point 用前一天的最高、最低和收盤價,算出多個支撐、壓力位和中樞點。費波那契回撤則靠黃金比例如 0.382、0.5、0.618,預測波段回檔時的支撐或壓力位置。
如何利用Pivot Point(軸心點)計算隔天的股票支撐壓力?
Pivot Point 的公式是這樣的:
- 軸心點 P = (前一日最高價 H + 前一日最低價 L + 前一日收盤價 C) / 3
- 第一壓力位 R1 = (2 * P) – L
- 第一支撐位 S1 = (2 * P) – H
- 第二壓力位 R2 = P + (H – L)
- 第二支撐位 S2 = P – (H – L)
抓到前一天的 H、L、C 數據,套進公式,就能得出隔天的關鍵支撐壓力位。
費波那契回撤在股票支撐壓力判斷中如何應用?
用費波那契回撤時,先找清澈的股價波段(漲勢從低到高,或跌勢從高到低)。然後從起點拉到終點畫回撤線,會在 0.236、0.382、0.5、0.618、0.786 等位顯示水平線。這些線就是回檔或反彈的潛在支撐壓力,其中 0.618 和 0.382 最受矚目。
有沒有推薦的App或工具可以協助查詢或計算個股的支撐壓力?
有啊!各家券商的交易 App(如用三竹資訊底層的),加上專業軟體如 XQ全球贏家,以及國際的 TradingView,都內建強大工具,能自動畫費波回撤或算 Pivot Point。在圖表選工具或指標,就能上手。
當沖交易者該如何快速且精準計算股票的盤中支撐壓力位?
當沖者主力用 Pivot Point,從前一天收盤數據算當天 R2、R1、P、S1、S2。另可看盤中分時圖的成交密集區、開盤首波高低,以及小週期均線(如 5 分、15 分線),快速抓動態支撐壓力。
支撐壓力線被突破或跌破後,對股價後續走勢會產生什麼影響?
有效突破或跌破支撐壓力線,常預告趨勢轉變。破壓後的位變新支撐(S/R Flip);破撐後變新壓力。這種轉換確認多空換位,為後市給新方向參考。
除了技術指標,還有哪些基本面或消息面因素會影響股票的支撐壓力?
基本面如財報、產業展望、股東會決定,消息面如政策轉變、國際事件、突發利多利空,都能瞬間改市場預期,讓技術支撐壓力輕易破掉。比如超好財報,可能讓股價跳空過壓力區。
新手投資人學習支撐壓力判斷與計算,最常見的誤區是什麼?
新手常踩的坑有:
- 過度依賴單一指標: 只盯 K 線或均線,不綜合看。
- 將支撐壓力視為絕對: 以為是死線,不會破。
- 忽略時間週期: 搞混不同週期的強度。
- 未結合成交量: 沒用量驗證有效性。
- 沒有設定停損停利: 判斷對卻沒出場計劃,虧錢或錯利。
如何判斷一個支撐位或壓力位的「有效性」或「強度」?
看有效性和強度,從這些點入手:
- 歷史重複性: 過去多次擋住漲跌。
- 多重指標匯聚: K 線、均線、趨勢線、費波、Pivot 在同一價共振。
- 時間週期: 大週期如週月線的位更強。
- 成交量配合: 觸及時量明顯變,止跌或遇壓。
- 籌碼分佈: 附近有大籌碼套牢或堆積,買賣壓潛在。
台指期與個股的支撐壓力計算方法,兩者之間有何異同?
台指期和個股的計算方法差不多,K 線、均線、歷史高低、趨勢線、Pivot、費波都通用。但差異在:
- 波動性: 期貨波動大,點位設要留餘裕。
- 交易量: 期貨量大流動好,位更可靠。
- 時間週期: 期貨當沖愛用 1 分、5 分短週期。
- 影響因素: 期貨受宏觀國際影響多,個股偏公司基本面。
